close

作者:張瀞文 出處:親子天下

管教的難題困擾著老師;無論是國中還是國小,在城市還是鄉下。親師生三方角色的轉變,使得現在管教的問題愈來愈複雜。不過仍有一些原則可以幫助讓老師,在「做好管教」的路上走得更篤定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高雄市某國中。去年,美術資優班的導師因為和學生處不好,家長集體到校長室告狀,家長代表拿著班上家長的連署,希望撤換導師。一個月後,導師換了。上學期,國二某班比照此模式,也換了導師。這學期,國三某班基測前要求換導師,後來,導師請長假,一直到學生畢業典禮時都沒出現。


台北市某國小。科任老師下課時間在教室和學生討論功課,及時制止一個高舉椅子正要朝同學砸的孩子。導師晚上以電話與學生的家長溝通時,家長氣呼呼的說,科任老師沒有盡到維護教室安全的責任,他要告老師!


台東縣某國小。第 一年當導師的方依瑋,班上有個動不動就打人的學生小金,小金的爸爸有暴力傾向,媽媽受不了家暴,三年前離家後就沒有再回來。除了小金,她還必須盯班上學生 有沒有洗頭髮、剪指甲、刷牙,不可以把垃圾塞在教室看不見的角落,不要隨地吐痰、吐口水。所有原本家庭該做的生活教育,都變成老師的責任。


桃園縣某國中。去年五月,某位女導師在第八節輔導課時,學生當她的面撕講義、罵髒話。她怒不可遏,拿講義砸學生的頭,還用力摔椅子。過程被其他學生以手機拍攝下來,在網路流傳。社會一片譁然。
管教的難題困擾著老師;無論是國中還是國小,在城市還是鄉下。親師生三方角色的轉變,使得現在管教的問題愈來愈複雜。

家長

家長過度涉入學校的管教權,是老師面對的第一個難題。板橋國中校長薛春光看到家長態度的明顯轉變:「以前孩子在校被罰,回家被家長罵;現在孩子被罰,回家後,家長會在孩子面前批評老師的管教。」
全國教師會諮商輔導處處長楊益風認為,校園管教的最大問題在於沒共識。家長、老師對於「需不需要管教」看法不一,就算需要管教,那怎麼管教?「一個班三十五個學生,卻有七十種意見!」


會對老師有意見的,不只是父親和母親,現在可能還包含爺爺、奶奶、和學生同住的長輩,或者安親班、家教老師。政大實小教師游雅婷感慨,她出的回家作業就曾被學生的家教批評,學生還轉述家教的意見來挑戰老師。


愈來愈多家長信任自己小孩的「一面之詞」,更甚於老師。遇到衝突或做錯事時,孩子也愈來愈懂得運用家長的涉入,逃避管教。政大實小教師林淑慎舉例,她常需要趕在孩子回家前取得「發言權」,先打電話和家長溝通,告知事件的原貌,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誤解。


另 一方面,也有家長乾脆直接宣告自己在管教上的「無能為力」,把家庭應盡的管教義務推給學校。苗栗縣三義國中教師蘇敏熏就常常接受家長打電話來「請託」: 「老師,請你叫我孩子穿外套好不好?我叫他穿他不聽。」花蓮縣某國中教師蔡琪雅也曾受過當大學教授的家長偷偷拜託,請她要求女兒回家先做功課、要閱讀,因 為他叫不動女兒做任何一件事。方依瑋也記得,每次家訪總是找不到家長,有次終於和某位家長碰面了,不料家長跟她說:「小孩送到學校就是老師的責任,你也不 希望你的學生殺人放火吧!」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學生

學生也與過去不同了。在抱怨孩子難教、管不動的同時,其實也反映了孩子愈來愈聰明的事實。


輔大臨床心理系助理教授陳坤虎表示,這一代的孩子,他們受到更多的資訊、更好的教育,普遍的平均智商比成人更高(心理學中的佛林效應「Flynn Effect」說明,人類的智商愈來愈高。相關研究顯示,人類智商每十年平均進步三分)。


陳 坤虎認為,以前的孩子只要有一技之長,就可以預期未來。現在孩子要學的太多,生理與心理變化都來得更早,社會的轉變讓他透過網路更快交到朋友,取得更多資 訊,面對非常不可控的未來。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認為,現在孩子的「聰明」在於他們比過去更早、更快瞭解許多「社會現實」,接觸更多開放的資訊,但同 時,孩子心中的價值系統尚未建立,其實更需要大人看見他的需求,幫助建立價值體系和內在秩序。


到了青少年階段,學生透過談話、討論區、網誌、即時通等,商討如何對付討厭的老師和緊迫盯人的家長。老師在課堂的言行都可能被學生錄音錄影,公開播送。


薛春光就曾遇過一個學生,上課因為頂嘴遭老師罵,學生一狀告到前任家長會長那邊,要前會長幫他處理。回到學校還問主任:「會長來找過你了吧?」那個孩子之前也透過錄音、錄影的方式「蒐證」,投訴其他老師。

老師

二 ○○七年「零體罰」入法,規定校園不得使用體罰,教師過往唯一仰賴的管教工具被撤走,但新價值、新觀念、新的管教與輔導知能又尚未建立,面對學生問題日益 複雜、多元的教學現場,老師如同沒有了武器的戰士,突然之間動輒得咎、手足無措。再加上媒體大肆報導許多「管教失當」的案例,造成輿論喧騰,保守的教師乾 脆躲到安全的堡壘:放棄管教。
楊益風認為,老師不管教,不是偷懶,而是因為恐懼。


另一方面,有老師開始接受不同教育觀點衝擊,願意以更多元、開放的態度對待學生,但僅有「態度」,沒有「方法」,卻造成更混亂不可控的課堂。


蔡 琪雅在國一接班時向學生說:「你們已經長大了,大人是重然諾的。」沒有立下任何班規。之後一年,她天天在學生「你憑什麼罰我們?」的質疑中灰頭土臉。國二 時,她盡力跟學生解釋為什麼有新的班規,班上大姐頭茹雲當著全班的面質疑她,逼得蔡琪雅有些詞窮。茹雲說:「你說不過我了吧!」「我不是說不過你,是你沒 給我說話的機會。」蔡琪雅一答完就後悔了,她覺得自己的角色像個做錯事的學生。


到底要不要管?該怎麼管?著實讓老師頭痛。於是愈來愈多老師,有意或無心的,把教室的掌控權交給了學生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勇於管教


學生成為教室的掌權者。於是,課堂氣氛、師生互動、教師情緒,更甚者,連導師是誰,都由學生來決定。


若老師不是掌權者卻執行處罰,會發生什麼事?


他可能打了學生、可能大聲咆哮、可能拿講義往學生頭上敲或舉起椅子往地上摔。這些行為其實是不由自主、被孩子或自我情緒控制的。後果則常是令人懊惱的。


一個勇於管教的教師,會從容堅定,不被學生激怒、知道自己要帶給學生什麼。他必須瞭解自己,也瞭解學生,不因複雜或是從未遇過的情況,輕易棄械投降。


國內仍有許多勇於管教的老師,以教育的專業,管教出一片春風。從日復一日、混亂但真實的師生互動中,累積真實的實戰經驗,孩子頂撞、上課秩序不佳、霸凌同學時,他們知道如何主導,協助孩子。


奇妙的是,在這場掌權戰爭中,老師所需要掌握的權力比想像的少,還必須很有智慧的把屬於孩子的權力還給他。許多班級自治和學生法庭做得不錯的學校,就達到這樣的效果。

五個提醒,幫助老師做好管教

「管教」是個別化且充滿變數的活動。已經出版三本與班級經營相關著作的薛春光坦言,因為管教議題、學生個性和師生關係的不同,沒有一個方法適合所有情境。管教專業,經驗的累積很重要。


但是,仍有一些原則要不斷留意、提醒自己,幫助讓老師在「做好管教」的路上,走得更篤定。


1. 當自己情緒的主人


管教失去分寸,通常是因為老師的情緒失控。失去控制的老師容易教出失去控制的學生。


馮喬蘭建議,平時老師心裡要有個主張:孩子不服管教一定是有需求,需要大人的幫忙。唯有不被孩子的需求和情緒掌控,你才可能重掌管教權。


中壢國中教師游淑媛分享,無論如何,都不在盛怒下處理事情。有一次,學生公開罵她是「不會下蛋的雞」,被激怒的她反而平靜的要學生坐下,繼續上課。幾天後,怒氣消去,她才找學生談這件事。


2. 立清楚界線

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製作的《正向管教法》一書提到,孩子可能藉由不當行為,達到以下目標:尋求注意、掌控權力、進行報復和逃避失敗或無能的感覺。但是在某些時候情況其實很單純,是孩子根本不清楚什麼事不該做,也不知道做了會有什麼後果。


蔡琪雅國二時才訂班規,班規公佈的兩週間,學生反彈聲不斷。現在,學生知道她是玩真的。有學生犯錯,是因為「違反規定」而受罰,界線清清楚楚寫在教室後佈告欄,不是因為老師的自由心證。


3. 以愛與瞭解為基礎


管教管教,「管」和「教」其實是兩件事;「管」是一種權力關係,「教」則必須建立在愛與瞭解之上。
花 蓮縣花崗國中教師林芳君曾接手令人很頭疼的班。她每天仔細閱讀並回覆學生寫的日記,某次學生直接在日記中寫:「老師你真是王八蛋!」她問學生為什麼,開始 了一段時間的筆談,瞭解學生憤怒的原因。林芳君說,許多表面叛逆的孩子其實很脆弱,平時多去瞭解他的個性、想法和成長背景,在學生挫折或生病時,更是收服 他的心的好時機。


當老師的管教是以愛與瞭解為根基,學生學到的,不僅是規矩、禮貌等表面作為。他可能因為對老師的認同和感情,願意深刻去理解老師思考事情的方式、面對世界的價值選擇。


4. 向孩子學習
說來或許有一點弔詭,但是大人要真的瞭解孩子的需求,才有機會重新掌控力量。


游淑媛分享,她曾因為對掃地工作的要求嚴格,引起學生反彈。後來,她用一節課表達願意瞭解他們的心情,請學生無記名寫下意見。她發現學生說得很有道理,採納了值得參考的意見,修正了規定。


陳坤虎則認為,學習管教專業,學生是最好的老師。靜下心來瞭解孩子:適合什麼、需要什麼?天天出現在面前的孩子會回應你,方法到底適不適合?


5. 營造友善的環境


當然,最好、最專業的管教就是做到「不需要管教」的境界。但是這樣的環境需要長時間的耕耘。


薛春光強調,比管教更重要的是回歸教育的本質,強調品格教育、生命教育的價值,讓友善的校園環境和良好的溝通創造出好的循環,用管教解決問題的機會就降低了。


台北市三民國小的老師徐明珠就善用「導生制度」,創造友善的教室,不但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得到幫助,其他學生也有能力照顧同學。


「最近我才有當人的感覺,」蔡琪雅說這句話時,鬆了一口氣。半年前,她為學生管教問題所苦,覺得自己失敗透頂。到現在她都還記得張貼班規時發抖的雙手,感覺有如天旋地轉。現在她還是如履薄冰,知道管教的難題會一直等著她。但她很自己高興開始了,只要開始就不晚。


當老師夠自信、夠篤定,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孩子不同,知道自己處於什麼狀態、能夠適時「喊停」,知道應該在教室創造什麼樣的氣氛,就有機會拿回教室的掌控權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YJ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